譚家武術源流文
祖師譚義均。廣東,番禺北,沙塘鄉人,本是個讀書人,曾經十年窗下,埋首用功,可是文章憎命,屢試不爽,因此憤怒起來,棄文就武,前往福建九蓮山,少林寺,拜入感法禪師門下,(傳說,感法禅師也即是後來的至善禅師),隨禅師學了六年武藝,所學有三展五形拳,鐵線拳,鐵包金棍。一同學技者有黎伯符。黎伯符是南海縣,夏滘鄉人,技成相偕下山,伯符稱義均為師兄,兩人感情很好。
當義均回到沙塘鄉,剛巧該地方不靖,遍地萑符,義均為着充實本鄉力量,所以設館授徒,所教者都是鄉中子侄,結果能成器者,就祗有其兒子譚讓,侄兒譚安及譚建興,其後皆是各自另立門户,教授拳棒。
當時禺北高增一帶人,都學習這種拳術,譚安雖然精嫻鐵包金棍法,也仰慕羅茂興之八卦槍法高强,所以前往求教,當譚安學成八卦槍法後,回到鄉間,初有祗以賣草蓆為生。一天,他挑草蓆至南海販賣,到達官窑,時己入夜,剛巧碰着鄒宇昇,為着同門關係,鄒宇昇邀請譚安到魯江探自己,譚安雖然不想打攪鄒宇昇,但他明白地方情形,離金溪不遠處有猛冲,河闊三丈,必須橫水渡,方可渡過,此時橫水渡按例是每天下午五時收渡,眼見時間己過,便隨鄒宇昇返鲁江。鄒宇昇還買了些酒肉欸待譚安。晚膳期間,鄒宇昇之門徒亦巳返館習技,當時譚安見鄒宇昇所教的,已把槍法變為棍法,問及此事,方知鄒宇昇所改的這種棍法,曾擊敗不少拳師,譚安心裏有點不服,待鄒宇昇門徒散後,譚安便與之談論,再由談論進而研究,鄒宇昇取兩支相同尺寸的長棍,各使一支,相互對拆,譚安為着曾學八卦槍緣故,知道他的棍路,而自己却使出義均公所傳的鐵包金棍法,和他相博,為着他曾經苦練三展拳,腰馬穩固,所以鄒宇昇的八卦棍法,無法進攻,譚安祗是採取守勢,不肯進攻,鄒宇昇為着急於取勝,所以使出標龍三槍,連環進攻,這種棍法,亦實亦虛,進兩步而標三槍,手沉而無形,能攻能守,實不易招架,那知譚安,知己知彼,明白到:標龍出手快如風,既明槍法要知宗,上中下槍而保重,三槍到位不能容。的口訣,使用鐵包金棍,退步圈冚,連退三步,側身避過,退到牆隅,這時候,鄒宇昇倘若再攻,便一定返被他乖勢反擊,鄒宇昇亦明白這道理,所以他不特不進攻,反而把棍抛開,抱拳說道:安哥,您的棍法確甚巧妙,令我佩。譚安也還禮說道:鄒師兄,您所改的八卦棍,確是有精妙之處,祗是腰馬太差,棍法雖好,也不能傷我,倘若再練我之三展手,使到腰馬穩健,便可勝我。
鄒宇昇也知道譚家三展手的巧妙,便當下和他相约,願把鄒家八卦棍法和譚家三展交换,譚安也答允,當下二人向天叩拜,矢言誠心换技,互把所長交換,不能遺漏半點,神明共鑑。發過誓後,便互相交換技藝。後來譚家三展手在譚安以後,最能發揚的是譚敏。譚敏在年幼時,性情頑劣,好勇鬥狠,祖父義均恐怕他學成武藝後,惹事招非,所以向子侄告誡,不可把武技傳他,自己更不傳授,而在練技時,更把練武室關閉,不許他看,可是譚敏却從門外偷窺,學得他的手法後,便到龍歸寺自練。寺外有棵數人合把的大榕樹,還有一個叮冬石銅鼓,都是他用來練橋手的天然工具,就這樣的練到十七、八歲,功夫十分了得,可是義均與譚安均不知情。有一天剛巧是沙塘外的石龍墟的墟期,這裏每逢墟期,都有江湖賣藝人,前來開檔賣藝,譚敏平時最喜歡到這裏看人賣武,當天開檔却是鼎鼎大名的鐵橋三。鐵橋三原名梁三,當時已是年近六十,當鐵橋三表演武技時,觀眾都鼓掌叫好,可是譚敏却批評他的武技略疏,鐵橋三聽說,眼見這少年,口出大言,知道一定懂得武技的,待譚敏去後,他向觀眾叩問,這是那家子弟,有認識譚敏的便說,他是譚義均的孫兒。鐵橋三雖不認識譚義均,却也知道譚家三展名手,心裏尋思,和這少年理論,未免喪失自己尊嚴,倒不若找譚義均責難,說他家教不嚴,使他向孫兒責罵,也可洩自己一時憤恨,主意想定,待到賣完藥後,便向觀眾問明,譚義均的居址,前往找他,那知到達時,剛巧譚敏正由小涌玩畢返家吃飯,兩人剛巧在門前相遇,譚敏認得他就是賣藝的人,便問來者訪那位,鐵橋三在憤怒當中,一聞他的說話,便直斥譚敏剛才批評自己的拳技略疏,所以要找譚義均說他失教。譚敏聽後不慌不忙,微笑說:剛才我所說的,並非信口開河,實是有見地的,您倘若不服,大可與我研究一下,不必找我祖父。鐵橋三見譚敏雖年少,但有這應對,相信一定有相當根底,也不敢對他小覷,當下也答允,即問如何研究?譚敏說:您既有鐵橋稱號,相信橋手一定很堅硬,我想和後搭一次君子橋。鐵橋三以他能說出君子橋,知他亦是個武術世家。因為搭橋他有分君子與非君子,君子者,在彼此搭橋時,按照規矩,把對方橋手壓落,便判定勝負,倘若非君子橋,便是不及對方時,隨機應變,發手打人,這卻不是君子所為,倘若訂明在先,便不能不依约而為,當下鐵橋三也答允與他搭橋。譚敏心知鐵橋三的拏雲手利害,所以在搭橋時取丁八馬,右手伸直,左手護胸,這先鋒手是防對方偷襲。搭上手時,鐵橋三覺得譚敏的橋手,像鐵一般堅硬,心裏暗暗吃驚,估不到他年紀這樣輕,橋臂就有這樣的成就,自己雖有鐵橋三混號,畢竟上了年紀,氣力當然比不上少年。他恐怕被譚敏,落了自己的橋,一世英名盡喪,因此突用拏雲手法,向譚敏偷襲。但譚敏在他思量的時候,眼神閃爍不定,早料到他會用陰謀,所以嚴加防範。就在鐵橋三肩膊一動時,即使出三展拳的敗拳手,進馬側身,閃過他的拏雲手。敗榜手打出,當場把鐵橋三打地上,這時鐵橋三心知不是譚敏的對手,祗有說聲:譚義均好家教,便忽忽離去。這時,譚義均已得家人報告,趕到出來問鐵橋三何去?譚敏便把剛才情況說出,義均以他向來沒有學技,怎能把鐵橋三打敗,即向譚敏追問,譚敏到這時候,不能不向他實告,說是偷學得來。義均得知後,亦覺得其真有毅力,自覺從前不把武藝傳他,是為失察,因此便改變初衷,把三展拳傳给譚敏。
鐵橋三自遭受折後,心裏微有不服,便到廣州,河南海幢寺,找方丈蓬萊禅師,把這件事對他說出,想設法報復,可是蓬萊禅師却對他說:這譚敏正值壯年,而居士已是年近半百,力氣一消一長,想要勝他,恐怕不易,長江後浪推前浪,這是不易的道理,不如就讓他發展,成全他在廣東稱雄,也是件美事。鐵橋三聽方丈一席話,亦覺有理,從此不特不作報復,還退出武林,在海幢寺隱逸。而譚敏自得祖父把三展手的绝技真傳後,還學得家八卦棍,義均既認定他能繼承自己的志向,作譚家武術的發揚人,所以更通知譚安,着他把家傳秘技教给譚敏。譚安當然樂意,便詳細把三展拳和八卦棍的祕奧傳穩给他,譚敏以往的三展拳雖然很精,但因是偷師得來的缘故,祗知蠻練,不求甚解,到這時才從譚安處,得到詳細解釋,明白到三展的奇奧。譚敏得到家傳秘技的時候,年纪雖輕,但是一般人知道他武技,都對他很佩服,就是許多前輩都不敢冒犯他,就算鐵橋三再也沒有向他報復,不過譚敏還是不敢自滿,仍然想學更高深的武技,而得悉洪家名手洪熙官,剛巧到廣東白雲山的景泰寺居住,當時的洪熙官年已七十多歲,他知道洪熙官的洪拳,是經過和他妻子永春三娘改造而成的。
洪熙官,廣東福建人,字文漢,號孔臣,自小追隨至善禪師習技,成為至善的高足,當他卅多歲時,漫遊廣東,到達南雄,雖居於客棧,但還朝夕苦練其所學。剛巧鄰居是一小雜貨店,由一位永春的老人開設,老人有一女兒,人喚永春三娘,自幼得老父傳授,學得一身好拳術,三娘自恃技高,矢言非武術高深的英雄,不肯下嫁,所以年過花信,仍未嫁人。有一天,她獨自登山,看見一頭猛虎與一隻白鶴相鬥,該猛虎是頭龐然大物,兇悍非常,向這白鶴撲攻,震動山谷,可是這隻白鶴,身軀雖纖小,但動作十分靈巧,施展出閃躍騰挪,以靜制動,用柔制剛,使這頭猛虎,亦無可奈何,三娘看了半天,對於虎鶴相鬥的動作,都看在心裏,更悟出了長手易攻,短手利守的道理。她以往所學唯用短手,默想倘若能學得長手,折衷起來,長短手互補,便可完成一套完整的拳術了。可是許久還未遇到一位擅用長手的人。這一天,她看到洪熙官獨自在旅店測練技,所用的都是長手,而他的體魁梧奇偉,虎背熊腰,十足虎形,默想他的動作恰像一頭猛虎,而自己却像白鶴,不若就用鶴形的閃躍騰娜動作,和他相鬥,他的動作雖然兇猛,一定奈自己不得何了。三娘立意決定,便特然走出來,說洪熙官的拳技,雖然是奇巧,可只是单用長手,壇攻不能自守,倘若遇着善守的人,便無所施其技了。洪熙官眼看她只是個荏弱的女子,居然批評自己功夫不好,心裏當然不服,便可他提出較量,永春三娘也不推却,當下便交起手來。洪熙官使用少林長拳,攻勢猛烈,初時以為舉手投足文間,便可把她打倒。可是永春三娘的動作靈活,閃展騰挪,使到洪熙官的攻勢,完全消失,不過她用的短手,也無法和洪熙官接近,双方一攻一守,鬥了半天還未分勝負,洪熙官到這時候,自覺慚愧,以自已學了十多年武藝,連這個女子也鬥不過,以後怎能在武林稱雄。可這時的三娘,芳心愛慕,不願他難過,便向他停止進攻,還說武藝比不上他。後洪熙官與三娘互通姓名,得知她父親永春老人,也是少林嫡傳,當即登門拜訪。
永春老人以三娘一生從不服人,這時候忽然皆同洪熙官一齊回來,雖然謹較技敵不過洪熙官,對他佩服,但亦懂女兒的心意,一定是愛上洪熙官,當下便和熙官談起婚姻問題,願意把三娘許配於他,熙官自然樂意,當下由永春老人作主,替他二人成婚,婚後夫妻二人研究武技,永春三娘說出,看虎鶴相鬥,認為長手和短手應該融滙為一,以長手作攻短手作守,於是他們各把所長的手法,折衷起來,長短手並用,還研究以横破直,以直破橫的方法,成為一套虎鶴雙形拳。待到永春老人逝世後,他夫妻二人挾技行走江湖,幹出不少驚人事蹟,直到晚年隱居中山小欖,養了一個兒子,名添字扶飛,另收了兩個徒弟,一個名伍萼楼,一個名陳東發,都是小欖的富家子弟。洪熙官和景泰寺主持感情很好,常到廣州探望,會在白雲山住上一段時期。譚敏得知洪熙官剛在景泰寺居住,因此前往拜訪,並求拜為師。洪熙官着他從以前所學,表演出來看後,便批評說,他的手法也不錯,祇是馬步欠穩,着他每夫用一双欖形鐵桶挑水,為着底尖緣故,不能放底,兩腳還要穿上鐵屐,每天挑水在单邊巖壁路登山,間中把鐵桶和鐵屐加重,練了三年,得到傳授虎鶴相形拳法,馬步更穩如落地生根,最終成為洪熙官的得意弟子。譚敏於拳技,越發精湛,自譚敏離開洪熙官後,便在廣州城設館授徒,專教洪家拳術,同時亦以譚家三展手和鄒家八卦棍為號召,名氣更大。這時肇慶有一位武術名家,姓王名平,精嫻技,在肇慶城西門,開設一間鞋店,他雖然是個商人,可是對於武術,還是非常用功,他在自己鞋店內堂,設有很多練武工具,地上遍植木樁,這些木樁都是夾木製成,像杉仔一般粗大,他一有空閒,便入內練習,拳擊腳踢,練到能夠一腳横掃,便可把兩條木樁穩断,所以一般人稱他鐵腳銅人。這就是後來王穩林的父親,王平為着生意,經常出廣州,聽說譚敏武技高強,就鐵橋三也對他遜讓,因此立意想和他較量,便親自前去譚敏的武館相訪,當和譚敏見面時,奇怪他這樣年輕,便有這種本領,所以向譚敏道出,自己來自肇慶,是名武術家,來到廣州,聽說您有這種本領,所以特來頒教,譚敏也聽聞過鐵脚銅人大名,知道他的本領不弱,同時也知道他是個重義氣的人,不願意兩雄相厄,便和他訂明彼此閉門較技,勝負不外傳,王平也贊成他的意見,當下把鬥關上不許外人偷窺。較技後,兩人都含笑出來。您稱我技高,我謙說技不如您,譚敏的門徒雖有問較技的情況,譚敏也總不肯說,所以從沒有人知道該次較技的结果。
譚敏
(約1778年 – 1854年),番禺北沙塘村人,嶺南洪拳“後五虎”之首。譚敏幼承家學,其祖父譚義均早年在廣州海幢寺跟洪熙官,感法習武,回鄉後將武藝教給兒孫。後來譚敏在南海馮衝金山寺跟洪熙官學習“落地生根”和“鐵指”絕技,壯年時總結了長期習武和與人較技的經驗所得,增刪了洪家三展拳,開創三展拳譚家流派,遂成嶺南洪拳一代宗師。
譚敏一脈的洪拳拳械套路計有三展拳,鐵線拳,千字拳,鐵包金棍,八卦棍,關公斬蔡陽刀法,雙刀,大耙,橫頭凳,挑仔等。今在廣州市, 白雲區, 江高鎮沙龍村, 和花都區炭步鎮, 藏書院村依然流行,他的直系後人譚瑞祥, 武藝精湛,甚有名聲。
譚敏雖然生活在鄉間,但並不務農,而是以收“番攤”和鬥蟋蟀場的保護費為生,他有兩個幫手,也是他在村外教的徒弟,一個是龍歸鎮沙亭崗人周春,另一個是清新縣太平鎮旺鰲崗人侯陳帶。譚敏沒有參加天地會,但他的這兩名弟子, 卻是廣東天地會的重要人物。 1854年農曆六月中旬,周春夫婦在家鄉, 揭竿起義。侯陳帶的“同慶堂”亦在家鄉響應起義。後來周春的“花旗軍”併入了太平天國軍,他本人也以顯赫的戰功獲封”懷王”,但太平天國軍滅亡後,便不知所蹤。而侯陳帶在廣東天地會起義, 後期因獨力難支,接受朝廷招安,並改名侯勉忠。